智库观点|新型工业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巩固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优势

发布时间:2024-05-13 09:23 信息来源:行业动态 编辑:admin 审核:admin 浏览:557

编者按: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科学指引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注入强大动能。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结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以科技创新构建产业新优势、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发展、推进汽车产业绿色转型的建议措施,积极践行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践行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重要途径。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央及各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践行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

一是科技创新构筑竞争优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融汇等多项变革技术,成为新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载体。中国汽车产业主动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汽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地。目前,我国已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逐步建立起来竞争优势。例如,单体电池能量密度大幅提升,部分锂离子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超过200瓦时/公斤,单体能量密度360瓦时/公斤的半固态电池实现量产应用。

二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迅猛,智能制造技术日益普及。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多种创新技术,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AI大模型开始批量应用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已经达到55.3%。在汽车制造领域,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加速向集成化、柔性化转变。

三是多环节协同发力,低碳技术产业应用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取得积极进展,汽车生产企业通过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回收等多环节的协同发展,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2023年,我国新能源车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全国累计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5万个,基本实现就近回收。

二、新变化新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仍面临风险与挑战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效。在新时期,面对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争取更大发展成就仍需克服一系列深层次风险和挑战。

一是源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能源车企仍面临“卡脖子”短板。基础研究环节较为薄弱,与跨国车企相比,我国企业底层技术创新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具备性能跃升的前沿技术成果较少。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转化尚未完全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再到产业化应用存在“断链”现象。

二是部分技术发展尚不成熟,智能网联汽车可靠性影响消费体验。如自动泊车、车道保持、AEB自动刹车、ACC自适应巡航甚至更高级的辅助驾驶等频繁引发用户抱怨,甚至存在引发事故的风险。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仍需加快完善、技术发展路径和商业化模式尚需探索、产业管理协同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形成。我国汽车行业碳排放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汽车产品管理政策、能源清洁化、绿色车用材料、碳排放核算体系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部分国家正在以碳为核心构筑新的竞争门槛与贸易壁垒。欧盟明确于2026年开征碳边境调节税,未来不排除将汽车相关产品纳入征收范围的可能性。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也在研究制定与碳关税相关的方案。

三、发展建议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新型工业化相关的政策,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

一是技术驱动、创新引领,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优势。鼓励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数智赋能、数实融合,助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车企与生态链伙伴协同合作。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算法等方面的监管,建立有效的责任认定和事故处理机制。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安全治理合力,共同应对数据安全挑战,促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低碳发展路径,加快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有序推进绿色低碳管理转型、持续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统筹共建中国汽车绿色降碳协同体系。加强政策引领,如持续完善积分管理等政策,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工作。加强国际沟通与协调,化解新型碳壁垒风险。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相关标准制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