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新中国工业】②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局

发布时间:2024-10-14 17:59 信息来源:工信微报 编辑:admin 审核:admin 浏览:640

图片

编者按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战线传承战火中淬炼的红色基因,自力更生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超常规发展奠定我国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实现了工业领域的巨大飞跃,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时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工业和信息化部政务新媒体“工信微报”推出“见证新中国工业”专题,将通过历久弥新的档案文献、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再现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展示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今天推出的第二期内容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局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发展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一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并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当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

  “一化三改”,又称“一体两翼”。它的主体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分别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对资本主义工业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体和两翼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1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制定一部切实可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中期计划,是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工业化主体任务的重要步骤。

  争取苏联政府援助。1952年8月至9月间,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陈云、李富春、张闻天、粟裕等为代表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苏联,主要任务是就五年计划轮廓草案同苏方交换意见,争取苏联政府援助。斯大林在同周恩来等的会见中,对中国的五年计划提出一些原则性建议,并表示苏联愿意对中国的五年计划建设在资源勘探、企业设计、设备供应、提供技术资料、派遣专家及提供贷款等方面尽力给予帮助。9月下旬,中国代表团周恩来、陈云先期回国汇报,李富春留在莫斯科,继续征询苏联有关方面意见,落实苏联援助中国的具体项目。

图片

这是周恩来批阅的1953年2月26日李富春从莫斯科写来的关于与苏联商谈 91个项目设计任务问题的报告。

  1953年5月15日,李富春受中央委托,代表中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全权代表阿·伊·米高扬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和《〈协定〉的议定书》等文件,规定苏联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91个工业项目。加上1950年已确定援建的50个项目,共有141个项目。

图片

这是1953年5月15日李富春和阿·伊·米高扬签定的《〈协定〉的议定书》和《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

  1954年10月,苏联政府派出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代表团访华,对中国“一五”计划又增加了15个援助项目,由此形成我国“一五”时期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构成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核心和骨干。

图片

图为1954年10月11日周恩来和阿·伊·米高扬在有关苏联援助中国的建设项目协定的文本上签字。

  制定“一五”计划。在听取周恩来、陈云就“一五”计划轮廓草案与苏方交换意见汇报和讨论后,中央确定了“一五”计划的制定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能迅速增加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1955年3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1955年7月5日、6日李富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图片

这是1955年7月5日、6日李富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图片

这是1955年12月19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命令。

  “一五”计划的建设项目: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图片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2“一五”工业建设成就

  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吹响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号角。“156个重点项目”是“一五”计划的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苏联政府的援助下,通过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第一批国家重点项目陆续建成,对于加快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一五”期间,我国一大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工业企业先后建立起来,其中主体是国家156个重点项目。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于1950年破土开工,1953年7月建成投产,设计规模为每年产原煤3000万吨,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露天矿。

图片

图为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后产煤的情景。

  淮南谢家集中央选煤厂于1956年10月破土动工,1958年12月建成投产。其产品主要供应钢铁、焦化、发电、化肥、建材等行业动力和生活用煤。

图片

图为淮南谢家集中央选煤厂外景。

  北满特殊钢厂1952年动工兴建,1957年11月建成投产。以生产大件产品为主,兼产一些小型优质合金钢材,该厂的水压机可锻造出大炮的炮身,开创了中国用自己锻造的钢制造大炮的历史。

图片

图为1953年正在建设中的北满特殊钢厂。

  鞍山钢铁公司改扩建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于1953年12月相继竣工投产。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致信鞍钢全体职工,祝贺“三大工程”竣工投产。

图片

这是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亲笔签署给鞍钢全体职工的信。

  1953年12月21日周恩来为鞍钢三大工程开工生产题词。

图片

这是1953年12月21日周恩来为鞍钢三大工程开工生产题词。

  1953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山新建的无缝钢管厂试轧成功。

图片

图为1953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山新建的无缝钢管厂试轧成功。

  大冶冶炼厂是我国大型铜冶炼基地之一,于1957年7月破土动工,1960年4月投产,顺利放出第一包冰铜,转炉也顺利吹炼出第一炉精铜,品位达到 99.72%。

图片

图为大冶冶炼厂铜冶炼工程反射炉产出第一包冰铜。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是中国大型铜硫生产基地,于1953年4月开始筹建,1956年3月露天矿开始施工,1958年3月选矿厂、冶炼厂等全面开工,1959年10月露天矿建成投产,1960年3月选矿厂试车投产,1960年 6月冶炼厂建成投产,炼出了第一炉铜水。

图片

图为1956年12月31日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矿山第三次大爆破。

  湖南株洲硬质合金厂于1955年开工兴建,成套引进苏联技术设备和工艺设备。1958年4月建成投产,当年试产钨、钼、钽、铌等产品,填补了国家合金制品上的空白。

图片

图为湖南株洲硬质合金厂外景。

  哈尔滨锅炉厂于1954年破土动工,1956年12月投产,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每小时蒸汽蒸发量35吨的煤粉中压锅炉,标志着我国动力工业进入新时期,改变了我国不能制造中、大型火力发电站所需要的中压、高压锅炉的历史。

图片

图为哈尔滨锅炉厂建成时的外景。

  哈尔滨汽轮机厂于1956年动工兴建,1958年投产,成功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2.5万千瓦汽轮机。

图片

图为该厂工人正在试装第一台汽轮机。

  第一汽车制造厂由苏方援建,于1953年7月15日在长春开工兴建,1956年建成投产,年产解放牌汽车3万辆,是我国第一个汽车生产基地。

图片

这是毛泽东的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

图片

图为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大会上该厂干部、工人抬着刻有毛泽东题词的汉白玉奠基石步入会场。

  1956年7月14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热烈庆祝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试制成功。

图片

图为1956年7月14日一汽职工欢庆场面。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于1954年破土动工,毛泽东对建大型拖拉机厂项目非常关心。1954年1月8日,国家财经委副主任李富春在洛阳考察后向毛泽东汇报:“有的专家说洛阳城市太小,中间还把(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筹建处搬到郑州过一次。”毛泽东幽默地说:“洛阳九个朝代的皇帝都住了,还放不下一个拖拉机厂?”随后国家决定将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定在洛阳。1958年3月16日,毛泽东在中共河南省委上报中央的《第一拖拉机厂跃进规划》上批示:付讨论。拖拉机型号名称不可用洋字。

图片

这是1958年3月16日毛泽东对中共河南省委给中央报告的批示。

  1958年7月生产出第一辆“东方红”牌拖拉机,1959年10月31日建成投产,是中国特大型机械制造企业。

图片

左图为第一辆“东方红”牌拖拉机出厂。右图为1959年11月1日举行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成典礼大会”。

  中国设计制造的第一辆 1-5-1新型蒸汽机车于1955年9月18日在大连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机车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图片

图为1955年9月18日第一辆 1-5-1新型蒸汽机车在大连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

  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载重4500吨、排水量为7100吨的油轮于1957年10月25日在大连造船厂建成下水。交通部为该油轮命名“建设九号”。

图片

图为1957年10月25日“建设九号”油轮下水。

  北京第一棉纺织厂于1953年7月动工兴建,1954年9月投产,生产规模可达5万纱锭,有1000多台布机。

图片

图为1954年9月25日纺织工业部部长蒋光鼐为北京第一棉纺织厂开工典礼剪彩。

  湖南株洲苎麻纺织厂于1956年12月动工兴建,从日本引进苎麻纺织成套设备,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苎麻纺织厂。

图片

图为湖南株洲苎麻纺织厂苎麻生产车间。

  华北制药厂于1953年6月筹建,1958年6月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生产抗生素药品的历史,结束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善。该厂下设抗生素厂、淀粉厂和药用玻璃厂。

图片

图为1957年5月淀粉厂职工欢送完成援建任务的苏联专家回国。

  南京无线电厂1953年试制成功“红星”牌收音机,之后又生产了多种改进型收音机。1956年研制成功“熊猫”牌六灯电子管收音机,在国内很受欢迎。1957年产量达到8万多台。

图片

图为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参观南京无线电厂全国产化“红星”牌收音机的生产线,并同生产车间工人交谈。

图片

图为南京无线电厂“熊猫”牌电子管收音机生产装配线。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的军事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一些武器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有力地支持了国防建设。

  1954年8月1日,毛泽东致信嘉勉国营三二〇厂全体职工,信中说:“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架雅克十八型飞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图片

这是1954年8月1日毛泽东亲笔签署的给国营三二O厂全体职工的嘉勉信。

  1954年7月3日国营三二〇厂成功仿制初级教练机,命名为初教5,这是中国仿制的第一种飞机。

图片

图为初教5飞机。

  1954年10月25日,毛泽东复信国营三三一厂全体职工,信中说:“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十一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图片

这是1954年10月25日毛泽东亲笔签署的给国营三三一厂全体职工的嘉勉信。

  1954年8月,国营三三一厂试制成功M-11ФP(“爱姆”-11)发动机。

图片

图为 M-11ФP(“爱姆”-11)发动机。

  1956年,我国开始建立飞机和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图片

图为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施工建设时的场景。

  1956年7月19日,我国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首飞成功。喷气式战斗机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进入了喷气时代。

图片

图为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

  1954年10月25日,毛泽东复信国营二四七厂全体职工,信中说:“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七六公厘野炮成功的胜利,这对建立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图片

这是1954年10月25日毛泽东亲笔签署的给国营二四七厂全体职工的嘉勉信。

图片

图为1954年国营二四七厂试制成功的76.2毫米野炮,该炮系仿制苏联1942年式3NC-3型 76.2毫米野炮。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