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15年,内燃机仍是汽车重要动力

发布时间:2025-11-04 17:01 信息来源:中国机械杂志 编辑:管理员 审核:管理员 浏览:23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在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内燃机的命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10月2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全行业2000余名专家历时一年半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正式发布(以下简称《路线图3.0》),明确提出:“未来5-15年,内燃机仍将是汽车的重要动力来源。”这一判断是基于对全球能源结构、技术演进及市场需求的深入研判。

2021年7月,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发布的《内燃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亦为行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当前,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企业正通过混合动力、替代燃料等技术,推动内燃机向高效、低碳、零碳演进,重塑其未来价值。

1内燃机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内燃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内燃机产业需通过“节能减排、替代燃料、循环经济”三大任务实现转型升级。规划设定了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力争2028年前实现碳达峰,2030年实现近零污染排放,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彬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行业未来将聚焦传统内燃机潜力挖掘、替代燃料研发、关键零部件技术突破、混合动力产业化及标准体系建设五大方向。

《路线图3.0》进一步细化了技术路径,提出到2040年,含内燃机的混合动力乘用车仍将占据新车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传统能源乘用车将全面混动化,混合动力商用车占比超过6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李开国强调,节能技术群的核心在于“动力升级,混动是重点”,而商用车则需坚持“多动力并存”的务实路径。

2燃油车基本盘稳固 混动与替代燃料崛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燃油车仍占据重要市场份额。1-9月,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达994.4万辆,同比增长0.8%,其中乘用车销量814.1万辆,同比增长1.7%。商用车领域,天然气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2%,展现出替代燃料的潜力。

市场呈现分化态势。上汽大众华北营销大区市场与用户运营总监何理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燃油车市占率下滑的放缓,不是短期‘反弹’,而是常态化的‘企稳’。”他分析认为,燃油车依然拥有庞大的市场基盘,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能源需求格局越来越多元化的背景下,燃油车仍占有50%左右的份额,在补能便利性、可靠性、保值率和购车成本等方面仍具优势。

与此同时,商用车领域出现差异化选择。汉马科技宣布,根据公司战略规划,自2025年12月31日,公司将全面停止在中国境内市场生产销售传统燃油车的整车,以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不过,对于海外市场存在的传统燃油车需求情况,公司将持续出口传统燃油车。这一安排凸显了不同市场对传统燃油车的差异化需求。

图片

吉利汽车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集团总销量295.3万辆中,燃油车占比46%,其中“中国星”系列前三季度销量突破91万辆,逆势增长5%。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此前曾公开表示:“即便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燃油车仍占据近45%的销量份额,这意味着每年仍有千万量级的市场需求。”

3“油电同进”战略下的差异化布局

面对市场分化,领先车企展现出不同的战略选择。上汽大众坚持“油电同进”战略,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领域双轨并行。何理透露:“今年1-8月,上汽大众大众品牌终端零售66.25万辆,燃油车市场市占率达8.76%,较去年同期提升近一个百分点。保险数据显示,从2024年7月到现在,我们的燃油车市占率已经连续14个月是单一品牌的第一名。”

“上汽大众不会放弃燃油车领域,我们在燃油车上有传统优势。”何理强调,“今后产品数量可能会减少,但质量不会变,也不会停止研发燃油车,依然会在燃油换代车型里下足功夫。”同时,上汽大众正加速电动化布局,明年将推出6款全新的新能源产品,全面覆盖油、电、混各类市场。

全球范围内,燃油车仍是主流。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持续推进混动技术迭代,奔驰、宝马等欧洲车企则加快氢燃料发动机研发。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4年全球燃油车销量占比仍超60%,在充电设施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及高端细分市场,燃油车需求持续存在。

4混合动力与零碳燃料开辟第二赛道

混合动力技术成为传统内燃机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路线图3.0》预测,到2035年,传统能源乘用车将全面混动化。吉利雷神电混系统通过AI赋能,将发动机热效率提升至47.26%,其醇氢专用发动机热效率更达全球最高的48.15%。吉利旗下混动车型前三季度销量占比显著提升,银河系列混动车型销量达87.5万辆,同比增长206%。

图片

零碳燃料技术则为内燃机带来“重生”机遇。氢能、绿色甲醇、氨能等替代燃料在内燃机领域的应用正从示范走向规模化。2025年7月,玉柴氢内燃机洒水车在河北沧州投用;吉利醇氢重卡推广超万辆,年节省燃料成本显著;东风、一汽解放等企业在氨氢复合喷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沈彬指出,替代燃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技术路径之一,尤其在商用车、船舶、工程机械等场景优势明显。

5零碳动力竞赛下的中国路径

全球零碳动力竞赛已全面启动。欧盟提出2050年可再生氢全面融入能源系统的目标,日本研发氨动力船舶,美国推动绿色甲醇在航运领域的应用。中国凭借市场与产业链优势,走出“场景引领”特色路径。国家铁路局将氢能列为铁路内燃机车改造三大技术路线之一,国铁集团统计显示,全国0.78万台内燃机车改造需求将为氢能应用提供广阔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在绿色甲醇、氨能等领域形成产业优势。2023年,中国甲醇产能占全球67%;2024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突破3650万吨,连续多年全球第一。宁夏宁东等地的绿氢制甲醇项目落地,推动零碳燃料从概念走向实践。

6未来内燃机在多元能源格局中的新定位

《路线图3.0》首次提出“乘用车和商用车平均碳排放强度”指标,到2040年,乘用车平均碳排放强度较2024年下降60%。这一指标采用热值折算法,将电力消耗统一折算为碳排放量,为多元技术路径提供了公平评价基准。

未来,内燃机市场或呈现“哑铃型”格局:经济型燃油车在发展中国家和下沉市场仍具刚性需求,豪华燃油车凭借收藏价值与情感溢价占据高端市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张艳青认为,增程技术凭借“电能驱动+无里程焦虑”优势,将在全价格区间拓展。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内燃机并未黯然退场,而是通过技术革新与多元燃料应用,开辟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正如《路线图3.0》所展望,未来5-15年,内燃机仍将是汽车动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协同驱动下,内燃机产业正携手电动化技术,共同构建零碳、智能、高效的未来出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