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用车电动化进入场景化、生态化发展新阶段,电动重卡将带来交通与能源融合大发展大革命,未来两三年是战略机遇期。换电和兆瓦级超充等成为商用车补能突破方向。
随着新能源商用车全面快速发展,其如何有效补能问题备受关注。
9月27-29日,以“十年奋进,智启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合肥成功举办。本届大会由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联合主办。

针对商用车补能如何落地话题,9月29日上午,举办了“商用车补能模式探索”主题论坛。会上,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上海启源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事业四部副总经理陈祥玺、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全球业务副总裁彭鹏、公牛集团新能源渠道总经理崔杰、江苏电啦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鑫、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高立强、湖南京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五洲、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盛弘股份充换电事业部/重卡业务部总经理王鹏、深圳英可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恒杰、深圳市沃尔新能源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经理肖飞和金茂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涛分别作了精彩分享。本场论坛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涛永主持。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涛永
商用车补能场景化生态化
商用车电动化发展速度在加快,新能源重卡市场持续增长,其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仝宗旗表示,对物流运输尤其对中长距离的干线运输,市场容量比较大,现在一些地方开始打造“零碳走廊”或者干线物流、支线物流,有的在探讨充换电网络布局。他强调,对商用车补能来讲,无论换电还是充电,要根据市场场景来决策。从电动重卡补能方式来看,目前超级快充占比较大;从换电方式来讲,还受一些条件制约,尤其是标准化问题、电池资产互认问题等。但随着充电技术发展,比如兆瓦超充技术进步,补能时间会缩短,场景将越来越丰富,必将推动交通领域电动化快速发展。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
会上,仝宗旗还介绍了商用车超充专委会筹建情况及其重点工作方向。他表示,该专委会希望把生态链主要企业和机构都纳入进来,构建高质量充换电网络体系,促进充换电设施无缝对接,推动商用车行业转型升级。他透露,今年内将启动专委会工作会议,希望有志于进入商用车超充生态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参与,其中重点工作包括重卡充电网络建设、技术推广、场景示范应用等。同时,专委会还将与会员企业交流,共同推动完善商用车兆瓦超充专委会制度,促进专委会生态发展。
陈祥玺也谈到零排放货运廊道建设问题。对于中长途换电走廊发展,电动重卡从2020年到现在,已从低水平发展到开始高速发展。结合启源的实践,陈祥玺表示,启源一直坚持充换电两条腿走路,但早期以换电为主。目前业内比较关心电网和土地两个稀缺资源以及用户持车成本,但随着充换电站、兆瓦级充电站发展,对电网负荷超期影响的关注会更加明显。

上海启源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事业四部副总经理陈祥玺
目前换电站作为储能属性有较大优势,未来中短途及长途运输采取换电方式是一个核心方向。陈祥玺表示,启源在移动送电、应急补能方面有相对成熟的相关产品,同时从移动换电到移动送电、整体应急补能,也在为乘用车做解决方案。现在很多物流企业都有运管平台,但运管平台、电池平台和充换电平台是割裂的,而启源能把三者打通,打破行业发展瓶颈。
无论从能源安全还是碳减排角度,国家下一阶段将大力发展电动重卡。彭鹏表示,未来几年是电动重卡行业的黄金发展期。电动重卡是中国汽车电动化发展的第三波,第一波是以运营车为主,第二波是私家乘用车。前一波给汽车产业带来一场盛宴,第三波将带来交通与能源融合的大发展、大革命。从充电和换电路径来看,市场已做出了选择,目前换电占主流。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全球业务副总裁彭鹏
换电在重卡行业易充则充、易换则换,场景不同,需求不同。李鑫表示,车电分离对重卡电动化发展不可或缺。一方面,在干线,时效性和收益成正比,所以越快越好;另一方面,车辆和电池是两个性质的问题,电池寿命和车辆寿命也是两个问题,因此保有方法和残值处理是两种方式。

江苏电啦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鑫
高立强认为,产品会被场景取代,行业会被生态覆盖。在“双碳”目标和产业变革推进中,商用车电动化不是单单的产品范畴,已进入场景化、生态化发展新阶段。交通领域绿色转型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电力清洁化,二是交通电动化,三是电力利用高效化。同时,商用车应用已高度场景化,从封闭式场景向城际、干线转变,主要是三个方向:一是封闭式区域“短倒”,二是半运营区域组网,三是公共运营、城际干线物流。这三个场景有不同特点,但无论哪种场景,都面临环境恶劣、电量高、大电流三大挑战。因此,商用车电动化将向大电流、高倍压方向发展。

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高立强
充换电行业属于交通和能源跨界的交叉领域,有蛮多新机会。刘五洲表示,商用车电动化从2023年开始,但公交电动化比乘用车更早,2018年左右就完成了,目前是存量结构性调整,未来十年主要是以重卡为核心的商用车电动化。商用车补能发展趋势有三个:一是网络化,二是数字化,三是低碳化和零碳化。目前重卡补能网络还不健全,需要大家共同完成重卡补能网络建设,推动这个赛道高质量发展。

湖南京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五洲
任涛认为,重卡补能行业布局,可能只有未来两到三年的战略机遇期。其中主要有三个红利:一是市场红利,供不应求;二是资本红利,第一个吃螃蟹的能拿到超额红利;三是技术红利,包括兆瓦级超充、固态电池等。技术红利时间窗口只有两年,不是十年。任涛表示,商用车补能行业需要超前布局。兆瓦级超充、固态电池等系列革命性因素也将极大地改变充换电布局。

金茂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涛
制约商用车补能因素不容轻视
商用车补能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但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和挑战。
彭鹏表示,目前充电基础设施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制约了重卡电动化可持续发展。首先,充电慢,充电功率难以提升;其次,传统的存量设备故障率高,且大多数不支持光储融合,无法在一个场站和光伏、储能融合,难以做到车、网、桩互动;最后,网络不健全,重卡上下游还存在很多断点,互联互通性差。
虽然车电分离很重要,但李鑫表示,换电站还存在四大难点:一是建设成本高。换电站设备成本高,还有场地租赁、基础设施建设等成本。二是落地难。换电落地比充电还要难,场地需要调规,物业等也需要参与进来,同时接电难。三是重卡运输路线易变。四是互通互换互信难。既要电池标准化、标准货币化、货币数据化,还要保持开放性,构建互信体系。要真正实现换电和车电分离,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李恒杰也表示,前期新能源商用车补能市场以换电为主,但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建设成本高、生态协同不足以及充电效率与兼容性系列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标准不统一。在换电形式上,差异非常大,这也制约了商用车换电发展。随着充电超充技术不断发展,超充在城市配送、短倒运输方面具有优势。在换电领域,在一些封闭场景也有效率上的优势。

深圳英可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恒杰
高立强表示,目前光储充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有多种设备,包括光伏、风力、储能、充电等,厂家、协议多种多样,同时没有完全标准化,导致光储充构建方案因为场景不同而差异化比较大,定制化比较高。
商用车对充电桩的使用场景和乘用车有很大不同。肖飞表示,一是使用场景非常恶劣。在重卡、矿卡的使用场景中,经常伴随着风沙、灰尘,影响设备运行,有些矿卡在极寒或极高温环境下工作。二是商用车充电频繁、充电时间长。商用车往往续航有限,需要频繁充电,并存在谷峰电价问题等。三是现场缺少维护。重卡或矿卡工作地区常常比较偏远,充电站一旦投入使用,往往很长时间没有进行维护。

深圳市沃尔新能源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经理肖飞
任涛也表示,商用车补能存在诸多痛点:资源稀缺性,土地、电力、备案是商用车补能建设的三座大山,制约了商用车补能市场推广;市场存在结构性的冷热不均,比如各地充电服务费不同;锁定客户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场景化定制;从竞争角度来讲,行业内卷严重;尽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国家,但资产证券化非常重要,要做到市场化,必须解决钱从哪来问题,而目前大家不愿意长期持重,本质上没有打通资产证券化。
兆瓦超充成商用车补能新主场
业内认为,在新能源商用车补能方面,换电和兆瓦级超充成为突破方向。作为补能新技术,兆瓦级超充广受业内关注。
随着兆瓦超充技术涌现,彭鹏认为,它将加速电动重卡发展从封闭场景走向开放场景。华为推出的全液冷兆瓦超充能实现快速补能。它有四大优势:一是更好的补能效率,能在15分钟内完成迅速补能;二是更加互联互通,与头部整车企业快速开发兆瓦级超充技术;三是可以抵御中国全域场景的应用环境,经受了极寒、极高温、极高海拔等环境挑战;四是有更好的电网适应能力,与华为的光储融合,能更好地适应电网,减少对电网的冲击。未来它将走向全场景,大规模应用到兆瓦超充场景,构建一个可并可离的微电网,实现多种能源功能的调度,支持更多业态。
全液冷兆瓦超充解决方案将在全国针对核心物流干线并向海外市场推广。彭鹏表示,将联合制定行业兆瓦超充标准,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也希望全行业生态伙伴共建大功率充电网络和生态,发展更多兆瓦超充车型,面向商用车推广兆瓦超充标准。
王鹏表示,电动重卡离不开汽车电动化。汽车电动化已经从乘用车走向商用车。去年8月盛弘发布了兆瓦超充解决方案,并与合作伙伴联合发起引领兆瓦超充生态倡议,全域引领重卡兆瓦超充时代。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下,电动重卡行业发展迅猛。去年到今年上半年,电动重卡以“短倒”为主,但现在短倒已经不满足于电动重卡发展趋势,所以要兼容中长途场景,这样就要车桩网协同共进,共同升级。未来中长途场景里,兆瓦超充技术对充电设备而言非常关键。

深圳市盛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盛弘股份充换电事业部/重卡业务部总经理王鹏
据王鹏介绍,为保证全域重卡高质量发展,盛弘发布了新一代兆瓦超充解决方案,其中包含两种超充堆,之前发布了1.6兆瓦的,全新的为2.5兆瓦。这套全新解决方案做到了兼容,不仅可以服务于充电终端,也可以服务于换电系统,能做到站外车辆补能、站内电池补能,让整个充换电站功率共享;同时,可做到全场景,灵活搭配,既可根据不同型号变压器灵活搭配,也可根据补能功率需求不同而灵活搭配。这样在其全生命周期可为用户节约大量成本。
英可瑞也发布了2.88兆瓦的兆瓦级超充产品。李恒杰表示,新能源商用车补能市场也是兆瓦级超充新主场。针对商用车补能现状,英可瑞推出了充换结合模式,目前英可瑞是以兆瓦级超充形式和在换电站建设超充的思路来推动行业发展。在换电站、充电站建设过程中场地和配电容量稀缺的情况下,英可瑞可以将现有换电站转换成换电+超充的场站。在超充站建设方面,可以配置兆瓦级超充和普通快充。
在商用车全生命周期的拥有成本中,能耗占比超过30%。李恒杰表示,基于商用车市场对效率的需求,英可瑞推出了效率超过98%的充电模块产品。这款产品可以解决充电场站和商用车效率提升问题,提升场站营运能力。
探寻商用车全场景补能方案
面对商用车补能市场所面临的挑战,业内企业正在对新能源商用车场景化解决方案积极探索和实践。
公牛产品线已布局商用车补能市场,提供商用车全场景补能解决方案。崔杰表示,目前公牛主要有三种合作模式:一是充电桩和储能设备产品共用,质量优先,快速服务;二是光储充一体化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全栈解决方案,提供交钥匙工程;三是融入生态,助力生态发展。比如,提供光储充解决方案,进一步降低充电成本,提高充电站利用率;针对所有场景,与业内主流平台对接等。

公牛集团新能源渠道总经理崔杰
面对光储充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立强表示,万帮主要解决核心产品自研、核心逻辑自定义问题,通过云边端协同,将复杂场景简单化,实现削峰填谷、动态增容、电力需求响应等功能。以充电运营为依托,以能源运营做增值,最后实现整体节能、降碳、增收目的。万帮重点做了四个技术方向的研究:一是移相变压器直流母线;二是聚合功率;三是大功率兆瓦液冷终端;四是自研星链功率分配方案,实现多个功率池之间互相调度,每个模块灵活调度到每把枪,这样可以适配于重卡场景、运营商场景等。在充电用户体验上,万帮也积极探索,包括0锁枪、0高温跳枪技术、3秒启动以及电缆充电轻量化等,以提升用户操作体验感。
任涛表示,商用车补能有三个闭环非常重要:一是聚焦应用场景,从上游的运力出发,帮助客户降低成本,从稳定性、里程、能耗、载重、频次、充换电技术选择、场站位置等角度着手;二是产业闭环,从电池充换电的投资上闭环和光储充一体、虚拟电厂等应用闭环;三是资本闭环。另外,还可以挖掘场景、产业链延伸和锁定资源等。
顺应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大势,相信业内企业必将探索出更多新的商用车补能方案,共促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